新闻中心
分类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佩剑斜倚墙角,笔记本电脑亮着微光,费若秋在哥大图书馆的窗前划出一道连接两个世界的轨迹——十年前他是法兰西剑道上令人闻风丧胆的“东方刺客”,今天是常春藤联盟里研究量子物理的博士候选人。

哥伦比亚大学Butler图书馆四楼,费若秋刚刚结束与导师的视频会议,窗外纽约城的灯火渐次亮起,这个曾经以佩剑在赛场上划破空气的运动员,如今正在演算纸上勾勒出量子纠缠的轨迹。
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进攻,更是时机的把握。”费若秋指着桌上摊开的微分方程笔记说道,“这与物理学研究惊人地相似——都需要在万千可能性中找出那个最优解。”


01 剑道初试,法国赛场上的东方锋芒

2015年春季,法国圣莫尔击剑大奖赛现场,一位黑发少年以一连串疾风骤雨般的进攻让欧洲剑坛为之震动,当时年仅19岁的费若秋,以独创的“三步突进”战术连续击败三名法国国家队成员,最终夺得银牌。

“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欧洲击剑界开始关注这个来自东方的陌生面孔。”

费若秋16岁独自赴法训练,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巨大,他每天除正常训练外,还额外花费三小时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。“欧洲选手擅长距离控制,但他们的预备动作有规律可循。”

2017年,费若秋在里昂国际公开赛上夺得个人首个冠军,世界排名跃升至第23位,法国《队报》称他为“来自东方的刺客”,他的突然进攻常常让对手措手不及。

02 双重挑战,运动员与学者的平衡之道

2018年,正值运动生涯巅峰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:申请大学。“击剑不是终身职业,我始终记得自己对科学的热爱。”

他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双重生活:白天训练4-6小时,晚上自学大学课程,训练基地的宿舍里贴满了物理公式和英语单词,甚至在做冰浴恢复时,他都在听学术播客。

“时间管理是我最大的挑战。”费若秋说,“但我发现击剑训练反而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,体育磨练出的专注力让我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。”

2020年,费若秋同时收到哥伦比亚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他最终选择哥大应用物理专业,开始了从职业运动员到学术研究者的转型。

03 哥大求学,跨文化学术环境的新挑战

纽约曼哈顿,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费若秋面临着与法国击剑圈截然不同的挑战。

“第一学期的量子力学课几乎摧毁我的自信。”他坦言,“教授讲的英语带有浓重东欧口音,我连听课都困难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前运动员的坚韧此时显现出来,费若秋每天花费数小时重温课堂录音,同时加入学习小组,他甚至将击剑战术中的“分解动作”方法应用于学习: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可解决的小问题。

教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学生。“费若秋有着非同寻常的毅力,”他的导师、应用物理系主任艾伦·伯格曼评价道,“他能够持续专注一个难题数周直至解决,这种品质在博士生中极为罕见。”

04 思维转换,从实战战术到理论研究

击剑与物理学,在费若秋看来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。

“击剑是对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博弈,而量子力学则是研究微观粒子在时空中的行为规律。”他解释道,“两者都需要对不确定性有高度的容忍和把握能力。”

费若秋在哥大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计算中的误差校正,这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创新思维,他的击剑背景反而成为独特优势:“比赛时,你必须在百分之几秒内做出决策,这种快速判断能力在研究中也很有用。”

2023年,费若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物理评论快报》发表论文,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方案,被导师称为“极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”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05 文化桥梁,连接东西方的体育与学术

作为少数同时深度体验中、法、美三国教育体系的学者,费若秋对跨文化交流有着独特见解。

“法国击剑训练注重技术精度,美国学术研究强调创新思维,而我的中式基础教育则培养了刻苦精神。”他认为这种多元背景是自己最大的财富。

费若秋现在担任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,每周抽出五小时指导学生击剑。“体育是我永远不会放弃的部分,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。”

他正在筹建一个连接东西方青年运动员与学者的非营利组织,旨在促进体育与学术的跨文化交流。“我想帮助那些像曾经的我一样,在多个世界之间穿梭的年轻人。”

06 未来规划,量子物理与击剑的融合之路

2025年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费若秋,面临着新的选择,多家科技巨头向他伸出橄榄枝,但他更倾向于进入学术界。

“我计划继续研究量子计算,同时保持与击剑世界的联系。”费若秋透露,他正在撰写一本结合体育运动与科学思维的书籍,预计明年出版。

尽管已经远离职业剑坛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训练习惯。“击剑是我的冥想方式,当我在剑道上时,头脑特别清晰,常常会突然想到解决研究问题的思路。”

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学科交叉领域,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的认知优势如何应用于科学创新。“体育训练出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宝贵资源,应该被系统性地研究和应用。”


费若秋的智能手机屏幕碎裂处贴着胶带,背面却刻着哥伦比亚大学校徽与法国击剑联盟标志——两个世界的印记在这个装置上和谐共存。

“明年博士毕业后,我可能会去瑞士做博士后研究。”他笑着说,“我会带上我的佩剑,听说洛桑有很好的击剑俱乐部。”

纽约城华灯初上,Butler图书馆的玻璃窗映出这个跨界天才的身影:桌上左边放着最新一期的《物理评论》,右边则是即将出版的击剑技术手册校样稿,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,费若秋正划出属于自己的完美轨迹。

搜索